泉州,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文化名城,其靈魂與心跳,與那座靜立於鯉城區西街的千年古剎——泉州開元寺緊密相連。不僅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,更是宋元時期泉州作為「東方第一大港」輝煌歷史的見證者。無論您是歷史愛好者、建築迷、攝影師,還是尋求心靈平靜的旅人,開元寺都絕對是您泉州之行不可錯過的一站。

面對這座底蘊深厚的文化寶庫,許多遊客常感不知從何逛起。東西塔有何建築奧秘?大雄寶殿為何被稱為「百柱殿」?「桑蓮法界」的美名從何而來?這篇深度攻略將為您一一解答,從實用資訊到歷史文化,帶您深入探索這座千年古剎的每一個角落。
行前必讀:泉州開元寺核心資訊速覽
在深入探索之前,先了解最關鍵的實用資訊,讓您的行程規劃更加順暢。
- 開放時間:每日06:30-17:15(閉寺時間18:00)
- 門票資訊:泉州開元寺對公眾免費開放,無需預約
- 建議遊覽時間:2-4小時(歷史文化愛好者可安排半天)
- 詳細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176號
- 最佳遊覽時段:平日早晨人較少,光線適合攝影;農曆每月廿六日的「勤佛日」特別熱鬧
如何抵達泉州開元寺?交通方式全解析
開元寺位於泉州古城的中心地帶,交通十分便利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抵達方式:
公車/公交車
可搭乘2路、40路、602路等公交車至「開元寺站」下車。這是經濟實惠的選擇,還能沿途感受泉州老城風貌。
計程車/網約車
從泉州站或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出發,車程約20-40分鐘。直接告知司機前往「泉州開元寺」即可。
古城區小白電動車
泉州古城區特有的白色電動接駁車,可隨招隨停,是穿梭於古城小巷的絕佳方式。
步行
若您住在西街附近,步行是最佳選擇,可沿途欣賞古城風貌,感受歷史氛圍。
開元寺的歷史淵源:從桑園到佛教聖地
泉州開元寺的創建可追溯至唐垂拱二年(公元686年),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。關於其起源,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流傳至今。
相傳唐代初期,這片土地原是泉州富商黃守恭的桑園。黃守恭樂善好施,一日夢見一僧人向他募地建寺。他雖心懷善念,卻難捨桑園,於是提出條件:「若園中桑樹能開出白蓮花,我便獻地結緣。」不料幾日後,滿園桑樹竟奇蹟般地開滿白蓮花。黃守恭被佛法感化,毅然獻出這片桑園。
這傳說中的僧人便是匡護大師,他在此建寺,初名「蓮花寺」。後經多次改名,至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依詔令改名為「開元寺」。而那棵開白蓮花的桑樹,至今仍存活於寺內,成為鎮寺之寶,見證著這段傳奇歷史。
宋元時期,隨著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,開元寺也迎來了鼎盛時期。元代至元二十二年(公元1285年),周邊120所支院合併為一寺,賜名「大开元万寿禅寺」,寺内僧人多达千餘人。這一時期,開元寺不僅是佛教中心,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,這從寺内保留的多元文化元素中可見一斑。
不容錯過的五大核心亮點:深度遊覽路線推薦
開元寺佔地約7.8萬平方米,建築布局嚴謹。為了讓您的遊覽更有層次,建議按照以下順序細細品味。
第一站:天王殿與拜庭——踏入千年古剎
穿過寫有「紫雲屏」的照壁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。殿內供奉的四大天王法相威嚴,守護著這方淨土。穿過天王殿,是寬闊的拜庭,兩旁古榕參天,環境清幽。腳下的石板不乏宋元時期的舊物,每一塊都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足跡。
第二站:大雄寶殿(紫雲大殿)——建築藝術的瑰寶
拜庭之後,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——大雄寶殿。因傳說建殿時有紫雲蓋地,故又稱「紫雲大殿」。殿內原計劃立柱百根,後因設計變更為86根,但仍號稱「百柱殿」。這些石柱形式豐富多彩,有宋、元、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、圓柱、方柱等。
最令人驚嘆的是殿內樑架上的24尊飛天樂伎,梵文稱為「頻伽」(妙音鳥)。這些木雕飛天手持文房四寶、樂器或珍貴供品,既是精美的裝飾藝術,又巧妙地起到支撐桁樑的結構作用,是國內古建築中罕見的藝術瑰寶。
此外,殿前月台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,以及殿後廊的兩根古印度教青石柱,都是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廟移來,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的繁榮與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。
第三站:東西雙塔(鎮國塔與仁壽塔)——中國石塔的巔峰之作
大雄寶殿前廣場上,巍然屹立著開元寺的標誌——東西雙塔。這對石塔建於公元1250年左右,是全國建築高度最高、年代最古老的一對石塔,也是中國的「四大名塔」之一。
東塔(鎮國塔)高48米(另有資料記載為48.27米),西塔(仁壽塔)高45米(另有資料記載為44米)。雙塔最初為木塔,後因火災改建為磚塔,最終在宋代改建為石塔,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。
令人驚嘆的是,在800年的歷史長河中,東西塔經歷了颱風、地震等自然災害,依然安然無恙,特別是西塔甚至沒有經歷過大修。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未能撼動它們,展現了古代建築技術的高超。
雙塔各為五層八角樓閣式建築。塔身浮雕雕刻精美,東塔的浮雕有80尊佛、菩薩、羅漢等造像,西塔同樣有80尊造型生動的浮雕。這些浮雕不僅是藝術珍品,更是「石本的佛經故事書」,講述著佛教的傳說與教義。
第四站:甘露戒壇——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
位於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,是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(另外兩處是北京戒壇寺和杭州昭慶寺)。相傳唐朝時此地常降甘露,僧人行昭開浚為甘露井。北宋天禧三年(公元1019年)在井上始築戒壇,故名「甘露戒壇」。
壇高3.7米,為五級壇台,表示五分法身。上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木雕坐像,其所坐蓮花台座雕有一千片蓮瓣,每片各刻一尊佛像,工藝精湛。戒壇四周的24尊木雕飛天,與大雄寶殿的石雕飛天相呼應,是研究閩南古樂南音的寶貴資料。
第五站:桑蓮法界與千年古桑——感受千年傳說
在寺內西側,您能看到那棵傳說中開過白蓮花的千年古桑。這棵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,樹齡已達1300多年。儘管百年前曾遭雷擊,被劈為三枝,但古桑並未枯死,反而落地生根,枝繁葉茂,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。
這棵古桑正是開元寺別稱「桑蓮法界」的由來。大雄寶殿上方巨匾上「桑蓮法界」四個魏碑風格的大字,時刻提醒著遊人這段美麗的傳說,也象徵著佛法無邊與善行義舉的傳承。

隱藏的文化瑰寶:細品開元寺的多元文化融合
開元寺不僅是佛教聖地,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。以下幾處常被遊人忽略的細節,值得您細細品味:
古印度教遺存:中外文化交流的實證
在大雄寶殿後廊,有一對十六角形古印度教石柱,曾被明末泉州名僧木庵稱為「石柱牡丹」。柱上雕刻著印度教神話故事,主要內容與印度史詩《羅摩衍那》有關,以毗濕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。特別的是,這些印度教圖案配以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及花草紋飾,如菊花、牡丹等,完美體現了中印文化在泉州的和諧共存。
此外,大雄寶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的73尊(另有資料記載為72幅)印度教獅身人面像青石浮雕,在全國寺廟中極為罕見。這些文物原本屬於元代在泉州的印度教寺廟,寺廟毀壞後,構件被移用至開元寺,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見證。
勤佛日:感受當地宗教民俗
如果您恰逢農曆廿六日前來,可以體驗開元寺特有的「勤佛日」活動。這一傳統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,當時物資匱乏,寺廟會在特定日子向民眾施粥,後來逐漸演變為每月一次的宗教民俗活動。
如今,「勤佛日」已成為泉州重要的民俗活動。這一天,寺內會舉行繞佛儀式,法師帶領香客在大雄寶殿內禮佛誦經,然後繞行至東西雙塔。寺廟還會向參與者發放「齋面」,泉州話中「打齋面」音同「打災面」,寓意消災解难。這一活動不僅是宗教儀式,更是社區凝聚的重要方式。
周邊探索:延伸您的文化之旅
參觀完開元寺,不妨探索周邊景點與美食,讓您的旅程更加豐富。
泉州佛教博物館(弘一法師紀念館)
位於開元寺東翼,館內展示弘一法師(李叔同)的生平事迹、書法作品及遺物。這位近代高僧晚年在泉州度過,對當地佛教文化有深遠影響。
西街:感受泉州人間煙火
走出開元寺,便是泉州最古老的街道——西街。這裡保留著大量閩南特色騎樓建築,新舊店鋪林立,是體驗當地生活的絕佳去處。推薦品嘗的地道小吃包括:
- 麵線糊:泉州人經典早餐,糊狀麵線搭配多種配料,口感鮮美
- 土筍凍:由海產製成的特色小吃,清爽可口
- 潤餅菜:薄餅皮包裹豐富餡料,鹹甜交織的傳統美食
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
如果您對泉州的海上絲路歷史感興趣,可以前往海外交通史博物館,了解更多關於泉州作為「東方第一大港」的輝煌歷史。
實用遊覽建議:讓您的旅程更完美
最佳攝影點
1. 拜庭中央:可拍攝大雄寶殿全景
2. 東西塔之間:捕捉雙塔巍峨身影
3. 西街高處:拍攝開元寺全景,尤其是傍晚時分
適合人群
歷史文化愛好者:建議預留至少3小時,細讀每處文物說明
攝影愛好者:早晨或傍晚光線最佳,可捕捉寺廟莊嚴氛圍
家庭遊客:可結合西街美食,安排2小時左右遊覽
注意事項
• 請保持安靜,尊重宗教場所
• 拍攝時請勿使用閃光燈,特別是殿內
• 愛護文物,請勿觸摸石刻浮雕
• 寺內古樹眾多,請勿攀爬
開元寺,泉州千年歷史的活態見證
泉州開元寺不僅是一座宗教場所,更是一部活著的歷史典籍。它見證了泉州從唐代的地方州郡,發展成為宋元時期「東方第一大港」的輝煌歷程。寺內每一處建築、每一件文物,都訴說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,展現著中外文化的和諧交融。
當您站在那對歷經八百年風雨依然巍然屹立的石塔下,撫摸著千年古桑的樹幹,或細品大雄寶殿內飛天樂伎的精美雕刻時,彷彿能穿越時空,感受到這座城市曾經的繁華與包容。開元寺的魅力,不僅在於其宏偉的建築和悠久的歷史,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傳承。
希望這篇深度遊覽指南能幫助您更好地規劃泉州開元寺之旅,發現這座千年古剎的無盡魅力。當您親身到訪,相信會與無數前人一樣,被這座文化寶庫的深厚底蘊所深深打動。

發表您的評論